一、姓氏渊源
侯氏姓源有五:
(一)侯氏,出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,汉字始创者苍颉。苍颉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(陕西白县县),称侯氏。
(二)侯氏出自姒姓,是夏后氏之裔,封于侯,子孙以侯为氏。
(三)公元前11世纪,西周分封诸侯国时,晋国建都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,春秋初,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,历孝侯、鄂侯、哀侯、小子侯。至晋侯缗,于公元前678年,被曲沃武公(晋武公)所杀。其子孙逃往其他诸侯国,因祖上原爵号是“侯”,遂以“侯”为姓氏。
(四)春秋时期,郑庄公的弟弟叔段谋反,被郑国庄公率兵讨伐。叔段先逃至焉,继逃至共(河南南辉县),称共叔段。叔段死后,郑庄公赐其子共伸为侯氏。
(五)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当地鲜卑族一支部落“侯莫陈氏”,后被汉族同化,遂将原姓氏省去后面“莫陈氏”,成为单字姓“侯”氏。后来,以上五支姓源成为一体,无分彼此,成为共尊共享共荣的宗族。
二、迁徙史略
侯氏,传至春秋战国时,有侯宜多、侯羽仕郑为大夫,居于郑。侯叔仕夏,侯纪仕鲁,侯朝仕齐,侯赢仕魏,均因官而迁居其任职地。
传至唐代,有大将军侯君集,唐大宗时任宰相;侯固任任唐鄜坊娄武节度使同平章事。明代航海家侯显,兵部侍郎候询,其子侯方域与方以智等称“四公子”,也因官而立基其任职地。侯氏早期主要在河南、山东境内,后陆续播迁河北。秦汉时,河北中部、西部已成为侯氏聚居之地,西晋至南北朝时,又相继迁入贵州、四川、广东、内蒙、辽宁等地。唐代时,上谷、三水、降都(山西新降)、洛阳等地侯氏成为望族,并开始移居福建、广东等地。宋代以后,侯氏己遍及全国各地了。
入粤侯氏共有七大房,分布于中山、南海、新会、鹤山、番禺、宝安、恩平、开封、梅州。清初,居广东的侯氏,陆续有迁往台湾,及海外立业。广东开基祖为侯氏安国公。先辈有溯源诗传世,诗曰:
安国迁居始粤东,德升遗下祖华荣。
居仁直学传惟吉,六世南波成古隆。
三、迁入紫金概况
侯氏十二世(梅州肇基一世计)子林后裔,于清代光绪年间(约1876年),由梅县弯下迁陆丰(今陆河)、永安(今紫金)南岭一带谋生而居住于南岭。传至二十二世侯金先,由南岭迁乌石南屋村(今紫金紫城镇石湖村)开基立业。后来,有由石湖播迁本县内和外地。
四、郡望堂号
(一)郡望
上谷郡
(二)堂号
上谷堂源于春秋战国时,燕国为侯氏主要聚居地,后该地设上谷郡,侯氏族人以上谷为发祥地,故以“上谷”为郡望和堂号。
五、祠堂及其构建
侯氏祠堂县内有1座。
侯氏宗祠位于紫城镇石湖村,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年(1876年)。坐西南向东北(申山兼坤,参宿6度),上三间下三间两廊布局,砖混结构,上厅置神龛安放祖牌,雕梁画栋,石灰粉墙,石铺天井,祠内方砖地面。具有客家传统建筑风格。后因世远年湮墙体屋画破漏,遂于2014年重修,改结构为火砖墙、封火、硬山顶、混凝土屋顶,加盖灰瓦,龙舟脊。栋下和栋至堂口中间檩下,分别架“福寿”化形线条框边,框内浮雕梁树特有吉祥图案“粱筷”和长发其祥吉语红底贴金梁树2根。后墙中间复置“龙凤呈祥”“瑞麟共庆”“良禽欢聚”“繁花竞放”“松竹参天”“鹤鹿游园”“百子千孙”等吉祥图案构成寝宫(神龛),龛内安放祖牌龛前摆放香炉、烛炉。石板材平铺地面,混凝土门坪。主建筑150平方米,门坪余地350多平方米,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。
六、祠堂祀奉第一人生平简介
候氏宗祠祀奉第人,是梅县肇基祖安围公之二十二世孙侯金先。侯金先为人忠厚、善良、聪敏,能言善辩,勤劳俭朴,性喜经商。少年时,走出私塾学堂,随亲人学习商贾经营。在学就口算笔算和经营之道后,便开始做小本生意,渐渐积累本钱。
遂于清代咸丰年间,远涉永安县南岭墟(今南岭镇)从小担贩做到开设百货杂业门店,以艰苦生活,后来经营百货、布匹。在南岭多年营商中,以公平交易、诚信待人、赊欠通融,童叟无欺,得到当地绅士和百姓的爱戴,生意蒸蒸日上。
十多年后,在南岭绅士、父老的支持下,于同治年问率妻儿迁到县城开设布疋店铺。在金先公心胸广大,广洽友朋,而得到指引与支持,于同治末年,在县城南村(今紫城镇石湖村)买地建房、买田耕种,商业不缀,而发展农业定居下来。
金先公生子三女,于光绪二年(1876年)又建祠堂于斯之后,人口繁衍昌盛。子孙遵从祖先教导,以农商耕读为本,以仁信道义、忠厚传家。侯氏,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当地支新兴家族。后米随形势发展,特别新中国建立后,候氏子孙攻读诗书,考入全国各大学院校颇多,后来也多因工作单位所在环境或因优雅所在而落基各地。
侯氏宗人为纪念金先公的艰苦创业精神,肇基功恩,称其为奉祀第一人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