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24
何为族谱?族谱软件又是做什么?修谱的意义在哪里?不少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,会有这种疑问。单从字面上了来看,多数人对于族谱的印象是古老和陈旧的。事实上,族谱的历史确实悠久,据研究可追溯到三代以上,也就是夏商周往前的历史时期。至于陈旧,族谱的记录形式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与时俱进。从口传到结绳到龟甲到丝织绸缎纸张等等,再到现代社会,如今的电子族谱。而修谱的人员,由最初的官方到如今的民修。但问题是,大多数现代人对于族谱文化了解有限,不管以依照古典传统的方法去修谱还是按照现代的方式去修谱续谱,都面临着专业知识匮乏、无从下手、信息难以搜集、缺少修谱工具的问题。比如谈到寻根修谱时,我们总会提到“世代”。其实,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,“世”与“代”虽然相似,具体含义其实是有区别的。“世”的含义“世”主要以“直线血缘”为主体,即父子相继为一世。如《过秦论》“及至亲王,续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。“代”的含......
2019年元月13日,花都侯氏宗祠重修庆典,在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联安村隆重举行,来自梅州、惠州博罗公庄、罗浮山和龙门平陵、清远、广州、南海、肇庆封开等地的侯氏宗亲和各界嘉宾3000多人参加庆典。梅州市侯氏安国公理事会、林川公理事会,梅州市侯氏安国公理事会建凯会长,铁贤执行会长,永远荣誉会长、春华监事长伉俪,副监事长松敏,荣誉会长、副会长学伟,名誉会长、副会长金水,名誉会长苑玲,副会长渊宁,常务理事昂扬,常务理事、财务县城,《安国文化》副总编辑、著名书法家侯坚,主编明钦,编委锦秀和林川公理事会等梅州各地侯氏宗亲130多人参加庆典。梅州宗亲分乘两辆大客车,于2019年元月12日中午出发,下午6时抵达花都联安小学,部分梅州宗亲从深圳、广州开车过来汇集,受到花都宗亲的热烈欢迎。金狮锣鼓鞭炮从联安小学迎接直至宗祠,充分体现了花都宗亲对梅州老家宗亲的充分尊重和满满热情。到达宗祠后,梅州宗亲首先在祠堂焚......
汉末战乱纷繁,无数人在这舞台上来了又去,真正留下属于自己事迹者少之又少。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侯姓人物们。梳理了《三国志》中提及的侯姓人物们,列个名单:侯谐、侯成、侯音、侯选、侯武阳、侯览、侯氏(侯太守)。其中在知名度较高者的当属侯览、侯成,时间往前推移些还有东汉大司徒侯霸,以及汉安帝时期那个与他重名的护羌校尉侯霸。“冬十月,屠彭城,获其相侯谐”——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【侯谐,汉末时期的彭城相,在曹操攻打吕布的过程中彭城受到了重点照顾,侯谐也被其擒获】“初,布骑将侯成遣客牧马十五匹,客悉驱马去,向沛城,欲归刘备”——《三国志·张邈传》注解【侯成,原本是吕布部将,因为举办宴会触犯了吕布的禁酒令,导致两人离心,侯成、宋宪、魏续等人就绑了陈宫出降曹操】“侯音以宛叛,略傍县众数千人,仁率诸军攻破音,斩其首,还屯樊,即拜征南将军”——《三国志·曹仁传》【侯音,原本是曹魏的宛城守将,挑了个好时候要兴兵响......
历史上,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,被收入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者121人。战国侯嬴魏国人,门客,信陵君(魏公子无忌)门人,曾献计信陵君,设法窃得兵符,胜秦救赵,为时人推重。东汉侯霸河南郡密县人(今河南新密),官吏,历任太子舍人、南阳郡随县县宰、执法刺奸、淮平郡太守、尚书令、大司徒,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,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。东汉侯谨敦煌人,文人,曾作《矫世论》,《皇德论》记叙当朝史事。河西人敬称他为“侯君”。隋代侯白魏郡临漳日人(今属河北),幽默家,好学有捷才,性滑稽,尤辩俊。举秀才,为儒林郎。唐代侯君集豳州三水人(今陕西旬邑),官吏,唐朝名将,封陈国公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唐代侯道华芮城人,文人,好读子书与经史,手不释卷。北宋侯叔献抚州宣黄人,官吏,时任水监丞,多次治理黄河水有功。宋代侯友彰潭州衡山人,官吏,仁宗庆历六年进士。为临武尉,改桂林丞。廉谨俭约,取与不苟居官十......
明朝一位当官的侯仪,之前听老辈人讲,侯氏家族就在我村附近居住,当时侯氏有古塔,不知道什么时期的,不清...
湖北省枣阳市,正大光明 文章华国即刻扫码,参与侯氏家族话题讨论!...
我乃是我侯氏家族第七世族人,我乃是我侯氏家族第七世族人,以下二十字是后世辈分排字:宗祖永宜纪(8至12世)孝...
会长招募!中华侯氏家族圈招募会长欢迎报名!,会长职责:1.熟悉并遵守家族圈规则,遵守删帖准则,维护家族圈秩序,保持家族圈和谐...
...
...
...
...
南安侯氏始祖侯阼昌,为王潮、王审知的部将,后被委任为节度判官,而卜居泉州。(《侯安侯氏族谱》)侯氏得姓始祖为春秋时代的晋侯姬缗。周武王之子叔虞,系成王之弟。周成王时,唐有乱,成王灭之,遂封叔虞于唐。唐有晋水,故叔虞为晋唐叔虞,其子改国号为晋侯。晋唐叔虞传至十四孙晋侯缗,其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(晋武王)所灭。晋侯缗子孙散布其他诸侯国(即今豫、晋、冀、鲁)以爵侯为姓。以后,逐步南迁。?侯氏以上谷为中心,相络相袭。上谷为侯氏的发祥地。侯氏以"上谷"为堂号。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,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。以人口为序在中国姓氏中,侯氏是第82大姓。姓氏前期地域变迁1、入闽。南安侯氏入闽始祖侯宗贵,名情(赠),字洪孚,号宗贵,系东汉大司徙、关内侯侯霸之裔孙,世居河南光州府固始县。南宋度宗淳元年(公元1265年)登进士,历官太常寺正卿。南宋恭宗德佑二年(公元1276年),元兵攻陷宋首都临安,侯宗贵率九......
一、姓氏渊源侯氏姓源有五:(一)侯氏,出自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,汉字始创者苍颉。苍颉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(陕西白县县),称侯氏。(二)侯氏出自姒姓,是夏后氏之裔,封于侯,子孙以侯为氏。(三)公元前11世纪,西周分封诸侯国时,晋国建都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,春秋初,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,历孝侯、鄂侯、哀侯、小子侯。至晋侯缗,于公元前678年,被曲沃武公(晋武公)所杀。其子孙逃往其他诸侯国,因祖上原爵号是“侯”,遂以“侯”为姓氏。(四)春秋时期,郑庄公的弟弟叔段谋反,被郑国庄公率兵讨伐。叔段先逃至焉,继逃至共(河南南辉县),称共叔段。叔段死后,郑庄公赐其子共伸为侯氏。(五)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当地鲜卑族一支部落“侯莫陈氏”,后被汉族同化,遂将原姓氏省去后面“莫陈氏”,成为单字姓“侯”氏。后来,以上五支姓源成为一体,无分彼此,成为共尊共享共荣的宗族。二、迁徙史略侯氏,传至春秋战国时,有侯......
新密仓王―仓颉后裔之一侯姓探源,新密仓王―仓颉后裔之一侯姓探源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,战败蚩尤后,统一万国部落...
...
...
...
1、侯家祠堂: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,清代建筑,1808年竣工,1170平方米,199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2、侯家寨遗址: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七里塘乡,新石器时代遗址,199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3、侯氏(侯恂、侯方域)故居: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,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4、侯家窑遗址: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侯家窑,旧石器时代遗址,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;5、打虎亭汉墓(东汉大常寺侯渊墓):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打虎亭村,199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;6、侯氏宗祠: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落水镇灰硐村,市(县)级文物保护单位;7、侯家寺: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流顺乡,明宣德年间侯显与其侄侯文主持重建,因此叫侯家寺,内有侯显灵塔,最盛时僧人达一千多人,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;8、侯家大院: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侯家堡村,侯源征于1934年建,占地4亩,19......
上谷郡,战国燕时开始置郡,秦朝时治所在沮阳(今河北怀来东南,保定、易州、宣化一带)...
侯嬴侯嬴(?-前257年),战国时魏国人。家贫。年老时始为大梁(今河南开封)监门小吏。信陵君慕名往访,亲自执辔御车,迎为上客。前257年,秦急攻赵,围邯郸(今河北邯郸),赵请救于魏。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,中途停兵不进。侯嬴献计窃得兵符,夺权代将,救赵却秦。因自感对魏君不忠,自刭而死。侯霸侯霸(?—37年),字君房,河南郡密县(今河南新密东南)人[1],东汉初年官员。汉成帝时任太子舍人。王莽时任随县县宰,后因剿匪有功,升任执法刺奸。后又升任淮平郡太守。光武帝时任尚书令,后任大司徒,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,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。建武十三年(37年),侯霸因病去世。侯君集侯君集(?-643年),豳州三水(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)人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侯恂明末户部尚书、总督保定等七镇军务侯恂(1590—1659),字若谷,号六真,明朝太常卿侯执蒲长子。侯方域侯方域(1618年4月—......
广州花都侯氏宗祠为上中下大三堂两横结构,随着时代进步,左右两边主要安排办公室、接待室、芳名廊、厨房、洗手间等。花都侯氏宗祠正大门楹联:乡贤世泽,上谷家风。直指始祖是乡贤侯安国,远溯河北上谷郡。大门新贴柱联:世系溯乡贤,源远流长,粤域闽疆思祖德;家声传上谷,枝繁叶茂,梅州花都振家风。寓意花都侯氏一脉源远流长,上溯更早的上谷郡和乡贤侯安国,由闽入粤后,在祖宗的福佑下世代荣昌,在梅州和花都尽显辉煌,我们要缅怀祖德振家风。下堂壁联:走马近南郊,一路回环,犹是北湖流秀色;卧龙绾北约,五峰列驾,恰当南岸送明辉。借鉴了梅州祖居林川公祠中厅楹联:走马近南郊,一水回环,犹是西湖留春色;卧龙绾北约,五峰列芴,恰当东日送明晖。都是将宗祠的大环境寄予诗情画意。中堂顶端从左至右悬挂着梅州子林公、梅江公、林川公宗亲的贺匾“宗族之光”、“祖德千秋”、“祖德流芳”,显耀祖宗功德、裔孙成就。中堂壁联:大始祖曰乡贤,开基祖曰......
...
...
...
...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宗谱 [18卷,首8卷]
侯氏族谱
侯氏九修族譜 [5卷,首1卷]